欢迎来到西部乡村振兴博览会,距离开幕还有17天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向“新”而行丨渭南乡村构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10-23       来源:中国经济网

<p style="text-indent: 2em;">产业为基、民生为本,这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在渭南这片充满潜力的土地上,如何让乡村焕新颜、农户有奔头?答案正藏在产业沃土的蓬勃生长里,藏在民生服务的暖心落地中,乡村振兴的浪潮正为这里注入澎湃动能。</p><p style="text-indent: 2em;">“金果”链起增收路</p><p style="text-indent: 2em;">渭北高原的果园里硕果满枝,在澄城县王庄镇翟卓村的富源仓储分拣中心,5600平方米的厂房内,冷库区、加工车间、分选线划分清晰,4.0苹果分拣线高速运转,叉车穿梭搬运,一派繁忙景象。“这是全县储藏量最大、设施最好的冷库,能存4000吨苹果。”村党总支书记党中秋指着冷库介绍,果农采摘后用统一铁筐现采现入库,既能减少碰伤和水分流失,还能通过合作社统一销售,销路稳定。</p><p><br/></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2195128209.png" title="1761202195128209.png" alt="微信截图_20251023114749.pn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图为澄城县王庄镇翟卓村富源仓储分选线。中国经济网 王蒙/摄</p><p style="text-indent: 0em;"><br/></p><p style="text-indent: 2em;">依托该中心,周边8个村的集体经济实现联动发展,更让果农开心的是,统一销售让苹果每吨价格高出500多元。“果农储藏到果库的苹果,每斤多卖0.3元的话,每年光这一项就能帮农户总体增收240万元。”党中秋说道。翟卓村立足本地资源,发展苹果、花椒、玉米等特色产业,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成为澄城县乡村振兴的标杆。</p><p style="text-indent: 2em;">同样在苹果产业赛道上发力的,还有白水县陕西沃也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刘军田是50岁的高级职业农民,也是渭南市“土专家”服务团成员,有丰富的苹果行业经验。他带着团队深耕智慧农业,如今已托管2000亩果园。“从施肥用量到苹果口感,近三十项指标都要专业检测。”刘军田说,通过技术与物资支持,能帮托管农户降本增收。</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公司的仓储车间,员工刘进锋正忙着将苹果入库。“在这里上班每年能挣四五万,自家7亩苹果还能收入5万,比在外打零工强多了。”刘进锋的话道出了不少农户的心声。今年,“沃也”牌苹果已销售礼品果2万箱,协助托管户销售苹果30万斤。</p><p style="text-indent: 2em;">渭南苹果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白水苹果品牌价值达67.5亿元,年出口量稳居陕西省第一;澄城苹果产业链不断延伸,让“红果果”变成了带动农户增收的“金蛋蛋”。</p><p style="text-indent: 2em;">实训孵化添动能</p><p style="text-indent: 2em;">“学知识,真好啊。”在澄城县就业创业公共实训基地,学员下课后和同伴感慨道。对于想拓展技能的群众来说,这座基地既是“充电站”,也是家门口的“创业帮手”。</p><p><br/></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2212717229.png" title="1761202212717229.png" alt="微信截图_20251023114803.pn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图为澄城县就业创业公共实训基地的一间实操室。中国经济网 贾佳/摄</p><p style="text-indent: 2em;"><br/></p><p style="text-indent: 2em;">基地围绕“澄城水盆羊肉餐饮师”、“澄城樱桃农艺师”和“澄城阿姨”等劳务品牌,开展家政、养老等工种的培训和技能鉴定,累计培训2.5万余人,带动就业7.1万人。“比如电子商务课程安排八天,前四天培训抖音运营、口播、店铺宣传,后四天培训直播、视频剪辑等,我们所有的培训都是免费的。”基地负责人王娟告诉记者。</p><p style="text-indent: 2em;">“最感谢基地给了1年免费办公场地,省了不少成本。”陕西达宏万佳勘测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展鹏说,公司今年刚入驻,从创业指导到财税服务,基地提供了一站式支持。这样的创业扶持,在澄城并非个例。“县里从融资到税赋都有优惠,就是想让返乡人敢创业、能成事。”王娟说道。据了解,基地累计孵化企业84家,在孵25家,直接带动4100余人就业,还获评了“省级孵化基地”。</p><p style="text-indent: 2em;">如今,群众中“消极等靠”的现象少了,“竞相创业”的风气浓了,“创业赋能就业、就业助力振兴”的良性循环,正让更多澄城人在家门口实现增收,为乡村振兴筑牢民生根基。</p><p style="text-indent: 2em;">电力帮扶暖乡野</p><p style="text-indent: 2em;">随着科技进步与创新变革,乡村振兴的美好展望正逐步成为现实。“近几年主要还是提高村集体经济,新项目有‘零碳排放’智慧村部建设、微风力发电等。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了百万大关。”国网陕西电力有限公司驻权家河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杨海伏介绍道,今年还增加了5台风机及数字乡村建设,极大方便村级管理。</p><p><br/></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upload/image/20251023/1761202293953800.png" title="1761202293953800.png" alt="微信截图_20251023114832.pn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图为澄城县尧头镇权家河村窑背上的光伏板。中国经济网 贾佳/摄</p><p style="text-indent: 2em;"><br/></p><p style="text-indent: 2em;">“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最直接的方式还是引进企业和项目。”权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权建军感叹道,“我们村747户2130人,主导产业为水泥预制品、分布式光伏微型电站及初级农产品,这些产业壮大了我们的集体经济。”</p><p style="text-indent: 2em;">该村预制构件有限公司每年实现电杆订单销售额不低于6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增加30万元。“以前打零工一年只能挣一两万元,现在在这里一年可以挣四五万元,离家还近。”村民李铁刘告诉记者。</p><p style="text-indent: 2em;">“中医阁的血压血氧检测、中医理疗全免费,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医疗。”村医徐红霞说道。这是国网陕西电力投资18万元升级村卫生室的成果。“国网陕西电力有限公司是真帮实扶,从产业到民生全改观。”权建军的话,道出了村民心声。如今的权家河村,产业旺、民生暖,乡村振兴动能十足。</p><p><br/></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