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多维度落笔 勾勒乡村全面振兴立体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14 来源:金融时报网

<p style="text-indent: 2em;"><span style="text-indent: 2em;">在秦岭北麓的甘肃省武山县黑池殿村,种植户蹲在智能温室大棚里感慨“曾经靠天吃饭的庄稼人,现在都靠技术来调控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在数百公里之外的重庆市云阳县,留守儿童的课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来自重庆主城区名师的解题思路……这背后,金融机构正以精准滴灌的方式,深度融入乡村教育、医疗与产业改革发展的进程。</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upload/image/20250714/1752462072811011.jpg" title="1752462072811011.jpg" alt="t04bee4a4904cab5c12.jpg"/></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我国脱贫攻坚目标达成后,党中央设立了5年过渡期,有效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众多金融机构纷纷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投身帮扶工作,从资金支持到产业培育、从医疗支持到留守儿童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地为乡村全面振兴添砖加瓦。</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从捐资金到“老校长下乡”</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重庆市云阳县江口小学,71%的孩子是留守儿童,而且长期面临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优秀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据介绍,江口小学教师队伍非常年轻,平均年龄在33岁,由于江口小学距云阳县主城区距离较远,相当一部分的年轻教师成长起来后,选择回到云阳县城继续自己的职业发展,因此,优秀教师流动性较大,特别是数学教师流失严重。</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让学校的课程设置更出彩,老师们的教学质量才能再上一层楼;把教师队伍管得更顺畅,让城里来的专家和学校老师结成对子传帮带,再组织老师们去重庆市主城区的优质学校进行实践;学校正规划建分校,急缺专业的规划设计和建议——这些都是进出口银行“老校长下乡”项目要破解的难题。</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同样面临发展难题的还有始建于1810年的凤鸣小学。这所占地70亩的乡村小学,如今承载着3500余名学生的成长梦想。对于“老校长下乡”项目试点,除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外,凤鸣小学还希望借助专家的智慧,把学校的“凤文化” 特色做得更响,让这所百年老校的底蕴愈发深厚。</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进出口银行的破局之道,在于将100万元捐赠资金转化为“智力杠杆”。他们联合重庆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组建了8人专家团,每学期8次驻校指导。在江口小学,专家旁听了包括党员教师、骨干教师、年轻教师等在内的随堂课147节,并针对提升课堂效率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在凤鸣小学,专家深入课堂旁听了骨干教师随堂课,针对课程难点开展微讲座,这种“靶向治疗”式的帮扶,让教学业务提升更加有的放矢。</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更深远的改变藏在细节里。在帮扶过程中,凤鸣小学与专家团队曾陷入“各吹各调”的困境:专家们“掏心窝子”的建议没能真正落地,学校的积极性受挫,优质资源没能用在刀刃上。针对出现的问题,进出口银行立刻联合当地关工委、教委介入协调。在充分尊重双方意见的基础上,专门请来曾任重庆市大渡口区教委副主任的沈维安牵头专家团队。一场小范围沟通会搭起桥梁,让学校和专家顺畅交流需求与思路——校方珍惜机会,主动配合,专家们则坚持“量体裁衣”,做到“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从救助基金到“带不走的医疗队”</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北京市的专家都到家门口了。”贵州省黄平县的百姓欣喜地发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北京市知名专家的诊疗服务,“既省钱又省心”。</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近几年,农业银行以“党建结对”为切入点,联合北京市世纪坛医院党委赴贵州省黄平县开展医疗帮扶主题党日活动,与黄平县人民医院签署《医疗协作备忘录》,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提升三大领域开展帮扶合作。该院13个科室的14名知名专家先后赴黄平县实地“问诊”、现场“把脉”,帮助黄平县人民医院厘清了打造“区域医疗中心”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农村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开展3场“医疗下乡”党建结对帮扶活动,累计服务黄平县群众200余人次,并为50名疑难病症患者制定了专项治疗方案。</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重病返贫一直是乡村振兴路上的“拦路虎”,不少家庭因一场大病陷入“收入骤减、负债骤增”的困境。农业银行在贵州省黄平县的实践给出了破题思路:不仅投入1170万元捐赠资金和3500万元信贷资金升级医疗设施、提升医疗人员能力,还设立了“防返贫基金”,累计发放750万元救助近2000户因病因灾致困的家庭。</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不仅如此,为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北京市世纪坛医院知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开展远程教学查房20次、专题授课7场,累计培训医务人员527人次。同时,接收黄平县心内科骨干赴京进修冠脉介入技术,成功填补了县域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技术空白。</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北京专家们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让我们收获良多。”黄平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感叹,群众“小病就近看、大病不出县”,才能从源头减少因病致贫风险,切实防止“病根”变“穷根”。</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从智能大棚到农文旅融合</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走进甘肃省武山县黑池殿村改造后的蔬菜大棚,一派生机盎然。一串串西红柿沉甸甸地挂满枝头,红艳艳的果实恰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武山县蔬菜种植历史悠久,20世纪70年代,当地村民成功搭建了塑料拱棚试种韭菜,1991年建起了全省第一座日光温室,全县设施大棚面积达到14.7万亩。然而,当地绝大多数的冬暖棚始建于2000年,因年久失修而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冬暖棚作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驻村干部自上任以来,经过多方走访、调研、考察,下定决心改变这一局面。2024年建成的现代化大棚,让这个曾经“年轻人留不住、老人们守不住”的村庄,看到了新的希望。</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试点改造的4个大棚里,西红柿长势超出预期,每个大棚的年产量能达到六七千斤,目前西红柿的价格在每斤6元左右,每个大棚预计能收入3万元至5万元。黑池殿村党支部书记张永新难掩心中的喜悦:“西红柿能有这般出色的表现,大棚的改造升级功不可没。旧大棚经过翻新后,采光、通风和保温性能都实现了质的飞跃。”</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更多新的大棚也建起来了。25座崭新的智能冬暖棚里,蒜苗泛着新绿、西红柿藤蔓顺着支架攀爬、网纹瓜在藤蔓间悄然长大——近10种果蔬在这里扎根生长,把昔日闲置的土地变成了“聚宝盆”。这些由邮储银行帮助改建的大棚,不仅让村集体尝到了甜头,更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周边村民争相加入种植队伍。短短一年间,以黑池殿村为中心向周边村、合作社辐射,80余座产业大棚建了起来,食用菌、七彩番茄等更多新作物加入了当地的“大棚经济”。</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更妙的是,这些大棚不只是种植基地。沿着田埂走,580亩油菜花海正与明代龙王庙的飞檐相映成趣,卧牛山的绿意顺着山势蔓延,将农业种植、生态景观与古庙文化串成一条链。农文旅融合的种子,在金融活水的浇灌下正悄悄生根发芽。</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为了让这股活力持续涌动,邮储银行的信贷支持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针对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量身打造的“乡村振兴产业贷款”,像一双有力的手,托举起村民的创业梦。数据显示,仅围绕黑池殿村的大棚产业,就有69户经营者获得了675.3万元贷款,每一笔钱都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地方,让更多人能握紧锄头、拿起技术,在乡土间刨出“金疙瘩”。</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智能温室大棚里的番茄、孩子们课本上的批注……金融力量正以多元形态融入中国乡村的肌理。这些散落在山野间的实践证明:乡村全面振兴不是简单的资金注入,而是用金融的逻辑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用专业的力量培育可持续的发展基因。金融机构正以专业所长为笔,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布上,勾勒出产业兴旺、医疗普惠、教育提质的立体图景,让每一份助力都化作乡土间生长的力量。当更多金融活水以精准滴灌的方式浸润乡土,中国乡村的未来,正在每一堂生动的课堂里、每一份健康的笑容间,悄然生长。</p><p><br/></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