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路径: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06-23 来源:一诺农旅

<p style="text-indent: 2em;">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地方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实践证明,振兴乡村文化,本质上是让乡村文化“活”起来,就是通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有效举措,把乡村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推动发展、加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条件。让乡村文化“活”起来,最重要的就是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并以此为根本遵循,指导实践,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img src="/upload/image/20250623/1750648091919073.png" title="1750648091919073.png" alt="8f91bef794cac8f9f2ff6f5b318de3f8.png"/></p><p style="text-indent: 2em;"><br/></p><p style="text-indent: 2em;">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p><p><br/></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提出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鲜明、体系完备、逻辑严密、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时代性与历史性相贯通、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通,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放在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历史长河中去思考,放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中去把握,放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宏大背景中去审视,放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去推进,既有本体论、认识论高度上的整体观照,又有实践论、方法论上的具体指导,以其深邃的历史感、突出的实践性、体系化的辩证思维,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世界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为让乡村文化“活”起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活”起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必须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 重要论述武装头脑。</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让乡村文化“活”起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论述,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文化”的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强调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强调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让乡村文化“活”起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求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提振农村精气神,加快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论述,回答了“什么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和要求。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强调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村文化传下去。让乡村文化“活”起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目标,牢牢把握总体要求,确保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论述,回答了“乡村文化振兴重点做什么”的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工作内容。强调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把农民群众精气神提振起来。强调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强调要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革除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反对迷信活动。让乡村文化“活”起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传统优秀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坚持统筹协调整合力量、坚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坚持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坚持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等重要原则,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论述,回答了“如何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方法路径。强调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是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同农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强调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让乡村文化“活”起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求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方法论,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工作部署与实际效果、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等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能力水平。</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 准确把握党和国家相关决策部署和政策 要求,着力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更加有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逐步建立健全了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工作体系、目标任务体系、政策体系、工作推进体系,为让乡村文化“活”起来提供了顶层设计和实践指南。</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建立健全工作体系。2019年12月,中央宣传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明确中央和省、地市层面任务落实,县级以下层面由党委统筹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工作体系,发挥主体作用,整合各项资源,确保落实到底,取得实效。建立健全文化振兴目标任务体系。定性目标方面,明确到2025年,乡风文明程度有较大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活化利用经验,建设性破坏行为得到明显遏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到2035年,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建成,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利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人民群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明显提升。定量指标方面,《“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17项主要指标中,文化领域有2项预期性指标,分别是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占比、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到2025年的目标值分别为60%和11.5%。</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中央宣传部牵头出台的《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出台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其他涉及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文件有30多个。中央相关文件主要从繁荣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等多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行业部门相关文件,主要是结合部门职责和实际,提出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关政策举措。</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建立健全工作推进体系。有关部门已开展的广义概念上的乡村文化工作有62项,工作推进体系逐步完善。其中,专门针对乡村文化工作的有35项,包括工程类,如乡村文化设施和内容数字化改造工程等;行动计划类,如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行动等;评审命名类,如中国传统村落等;建设类,如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等。</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就全国而言,随着上述体系的不断完善,乡村文化“活”起来,取得明显进展。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主要载体的乡村思想文化建设成绩斐然,积分制、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得到推广应用,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深入人心。在挖掘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征集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县乡村相关认定命名工作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以完善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场所、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提供乡村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开展示范性志愿服务等方面推进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深化。推动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发展,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引导乡村文创发展、开展“文化产业特派员”等试点工作。</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注重文化取向、强化文化赋能。让乡村文化“活”起来,最基础、最关键的就是要充分激发干部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一是要夯实持续提升让乡村文化“活”起来内生动力的基础。就是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守正创新,不断丰富和拓展蔚县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广度与深度,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二是把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不断以干群新风貌凝聚发展新动能。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作用,开展以密切干群关系为导向的实践活动,持续打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展示干群关系新风貌的重要平台,持续推进村务公开与监督制度化,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三是统筹推进转型升级、生态建设、城乡融合、社会治理及全面从严治党等重点工作,奠定让乡村文化“活”起来内生动力提升的宏观基础。四是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思想引领,把文化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让乡村文化“活起来”,要坚持保护性开发与创造性转化并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质量发展各方面,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在让乡村文化“活”起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p><p><br/></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