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部乡村振兴博览会,距离开幕还有265天

x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特色品牌“商洛宿” 乡村振兴“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4-11-22       来源:陕西网

<p style="text-indent: 2em;">乡村民宿是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是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近年来,商洛市坚持把发展民宿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先行地、彰显文旅特色的关键点、提升文旅品质的立足点,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丰富的文化底蕴、便利的交通和较为完善的旅游设施加快发展民宿产业,做好文化旅游大文章,为打造“旅游名城”和“康养慢城”提供强力支撑,让康养民宿产业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引擎。</p><p style="text-indent: 2em;">一、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民宿产业加速蝶变</p><p style="text-indent: 2em;">(一)旅游快速发展,催生民宿产业从无到有。商洛市作为旅游城市,山水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旅游康养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孕育出了民宿这一新业态。近年来,商洛民宿发展迅速,逐步形成景区型乡村民宿、山水型乡村民宿和文化型乡村民宿三种类型。目前,全市已建成民宿或民宿集群81家,拥有客房1791间、床位2878张。其中,市级精品民宿14家、特色民宿20家,产业发展已初见成效。</p><p style="text-indent: 2em;">(二)重视高位推动,促使民宿产业从零星发展到多点开花。文旅等各部门主动出击,积极破解民宿建设运营中的问题堵点。优化政策供给,出台《关于促进民宿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商洛市民宿管理暂行办法》,统筹产业发展方向。加大推进力度,将发展民宿产业作为打造中国康养之都“三大提升工程”之一重点推进,纳入年度军令状考核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高标准推动产业发展。加强资金扶持,及时协调衔接资金2亿元以村集体经济入股形式支持民宿产业发展,成立县级新业态发展总公司和镇办分公司,整合资金3000万元专门用于乡村民宿项目建设。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建立民宿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和联审制度,全力推进“林卧秦岭”“良栖山语”等10个重点民宿项目建设。盘活闲置资产,用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成果,建成百美村宿、花锦园、问竹小院等一批农房变客房的民宿样板。</p><p style="text-indent: 2em;">(三)模式迭代升级,助推民宿产业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推陈出新营运模式,分离产权与经营权,引入外地成功民宿运作模式及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全市民宿市场,由专业运营团队参与民宿建设和管理,培育优质品牌,鼓励支持低端民宿改造升级为高端民宿,逐步发展一批客栈、庄园、宅院、驿站、山庄等旅游度假住宿设施,培育一批优质品牌,打造柞水西坡秦岭、山阳丹青吊脚楼等一批网红民宿,柞水县“阳坡院子·松云山舍”获得国家甲级民宿称号。</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upload/image/20241122/1732261547586037.png" title="1732261547586037.png" alt="1295697_800x4096.png"/></p><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商南县太子坪村王家坡康养民宿集群</p><p style="text-indent: 2em;">二、品牌待优、质效待升,产业发展梗阻仍存</p><p style="text-indent: 2em;">(一)工作推进力度需进一步加强。一是规划不够全面。市县两级尚未制定民宿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导致民宿发展缺乏科学布局,存在盲目性和无序性,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知名度的民宿集聚发展区域较少。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大。促进民宿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民宿发展土地林地审批、基础设施配套、财政资金奖补等扶持和支持的有力措施不多,对社会资本吸引力不强。三是管理体制有待优化。民宿从建设到运营管理涉及文旅、自然资源、住建、农业农村、公安、消防、环保等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标准尺度和明确的政策规范,导致民宿缺乏行业监管主体,亟待进一步细化明确。</p><p style="text-indent: 2em;">(二)运营管理质效需进一步提升。一是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全市现存民宿最大的问题在于盈利能力和投入不成正比,在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头部区域,按照全年达到70%的入住率,收回成本也至少需要五年。二是合规经营有障碍。现有民宿由于产权、消防、建筑安全鉴定等原因均无法办理相关证照,证照齐全的民宿占比不到40%。特别是消防安全方面,大多数民宿除配备简易灭火器外,不能满足消防安全要求,造成潜在消防安全隐患。三是设施配套待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薄弱,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道路狭窄,许多民宿所在区域缺少旅游厕所、停车场、医务室、生活超市、便利店等配套设施,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影响游客体验和民宿口碑。</p><p style="text-indent: 2em;">(三)产品供给水平需进一步提高。一是主题特色不鲜明。民宿经营者大多是农民,思想停留在家庭旅馆、农家乐层面,普遍存在跟风、模仿和抄袭现象,民宿“主人文化”输出不多、“管家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对当地文化习俗、生态资源、产品等内涵挖掘与深度融合,挖掘工作浮于表面,秦岭山水主题特色不突出,导致同质化严重。二是产品供给待丰富。全市民宿大多为增补景区接待能力而建,业务活动以传统住宿服务、餐饮服务为主,延伸产品不多,体验方式较单一,尚未形成“民宿+”“+民宿”产业链,绝大多数收入来自“住”和“吃”,“娱”“购”环节产品较少。三是服务水平需提升。全国十大民宿品牌仅有花筑、西坡两大品牌落地商洛,现有民宿引入专业管理机构全过程参与规划设计、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的不足10%。专家型、管理型民宿管家缺乏,从业人员对民宿设计、建设、运营等缺乏专业素养,从业技能、服务意识、服务质量难以满足游客高品质需求,游客住宿体验感有待提升。</p><p style="text-indent: 2em;">三、多管齐下、凝聚动能,推动民宿产业提档升级</p><p style="text-indent: 2em;">(一)优化顶层设计。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全面摸清现有民宿、群众闲置宅基地和农房、集体建设用地、废弃工厂、学校等底数,在充分考虑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基础上,制定形成目标明确、布局合理、定位科学、特色鲜明的民宿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民宿发展路线图、时间表。二是优化支持政策。研究出台《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政策》等,着力在点状供地、证照办理、房屋租赁、资金奖补等方面形成一套可操作、能落地的民宿产业支持政策。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工作专班推动民宿产业发展工作,避免盲目发展、盲目竞争,进一步厘清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文旅局和镇办在推动民宿产业发展中的工作职责。探索设立民宿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标杆项目、特色项目扶持力度,激励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民宿建设。严管财政投资及绩效,足额兑付村民集体分红。成立民宿产业发展协会,制定管理制度,加强行业交流和日常监管。</p><p style="text-indent: 2em;">(二)强化宣传营销。一是统一包装推介。创建商洛民宿专题网络IP,开设统一网络营销平台,将全市民宿位置数量、价格房态、服务设施、周边资源等信息,免费采编整合上网,进行集中展览展示,统一营销推广。二是开展多元宣传。以举办重大赛事为契机,借力主流媒体对全市民宿进行全方位、全视角宣传推介。鼓励引导民宿经营者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短视频、交互性传播。探索尝试与网红签订合作协议方式,借助网红达人展现精品民宿品牌价值及文化内涵,努力实现将粉丝转化为民宿客群。加强与影视公司合作,引导重点民宿区域参与电影、电视剧、微短剧取景拍摄,提升民宿产业知名度、影响力、带动力。三是加强合作交流。将“走出去”和“请进来”高效合一,加强与西安等周边城市交流合作,联合开发套餐式民宿旅居线路。加强与西安、十堰、南京等各类企业、旅行社、部门合作,积极承接单位工会活动、职工疗休养、野外拓展体验等项目,推动商洛民宿越走越远。</p><p style="text-indent: 2em;">(三)突出要素保障。一是优化证照办理。坚持规范管理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市场监管、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优化简化证照办理条件和流程,提前介入指导,积极帮扶有意向开办或手续尚不全的民宿经营户尽早达到相关要求,让更多经营者获得合法市场主体地位。二是创新金融支持。构建金融支持民宿发展长效机制,加大政府与银行、保险等部门合作,搭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平台。积极探索用市场化手段为乡村民宿发展提供金融政策支持,根据民宿产业发展规模和特点,量身定制“金融+民宿”系列套餐,推出“以信用为主线、融入村民自治”的民宿贷款等授信模式,减轻投融资压力。三是完善设施配套。坚持公共设施由政府负责、民宿建设由企业和村民自建的投入机制,继续加大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p><p style="text-indent: 2em;">(四)丰富民宿业态。一是引育专业人才。加大扶持力度,采取“项目+人才”“外引+招商”方式,招揽民宿经营者、广告人、旅游达人、能人创客等各类人才发展民宿。建立民宿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对接莫干山民宿学院、北方民宿学院等院校,争取在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内设立商洛民宿学院,针对性制定培训方案与课程,定期对民宿从业者进行指导和培训,不断提高从业技能,增强职业素养,力争培养一批懂文化、懂旅游、懂经营的民宿管家、民宿“老板娘”,全面满足游客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二是建设品牌民宿。加强同国内外知名民宿创意机构、运营管理机构、营销策划机构合作,瞄准发展领先地区进行项目招商、品牌招商,引进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精品民宿品牌。坚持“外土内洋”建设理念,根据不同区域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和人文娱乐等资源禀赋差异,确定现有民宿主题定位,进行集中改造提升,挖掘出吸引力强的个性化标签,打造特色民宿IP。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因地制宜开发特色农副产品、文创产品、手工艺品、传统美食等,辐射带动民宿周边特色农业、旅游观光、文化娱乐等产业发展,提高民宿附加值。探索民宿与文化、亲子、康养、体育、团建等方面有机融合的“民宿+”发展模式及发展路径,着力形成涵盖农事体验、康养医疗、体育运动、研学旅游、团建联谊、租赁合作等细分服务项目的产业链条。</p><p><br/></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