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部乡村振兴博览会,距离开幕还有39天

当前位置:会议论坛 > 精彩演讲

农业农村部农研中心主任金文成:为实现强美富的未来乡村而奋斗

发布时间:2025-09-11 13:14:42       来源:西部乡村振兴博览会组委会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大家下午好!</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首先,我代表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2023西部乡村振兴博览会和乡村振兴暨东西部合作发展论坛的胜利召开表示由衷地祝贺。这是一场久违的盛会,组委会克服了一切困难,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得以成功举办;这是一场就乡村未来和未来乡村发展举行的思想交流盛会,国内权威部门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云集西安,共话乡村振兴暨东西部合作发展大计。就在一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陕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奋力追赶、敢于超越,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就在八个月前,党的二十大刚刚胜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考察了陕西延安、河南安阳,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求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不到一年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陕西,均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考察调研,并就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出明确的指示,既给陕西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全国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未来乡村,要锚定农业强国,早日建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社会主义和美乡村。下面,我谈三点看法,不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一、乡村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化强国建设的重中之重</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陕西,两次都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问题时时放不下的牵挂,反映了三农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指明了三农工作在民族复兴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历史方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历尽千辛万苦,我们刚刚打赢了最为艰巨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完成了建党一周年的奋斗目标。三农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世人瞩目。但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农情仍然发生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状况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城乡差别和城乡收入差距、东中西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最显著,全国城乡收入比虽然持续下降,但仍在2.45:1的水平上,而且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且农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分化显著。中低收入群体,大部分集中在乡村。从2015年到2021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比持续扩大,由1.24:1扩大到1.51:1。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伴随我国人口生产进入低生育率通道,农村老龄化日益加深,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业劳动力年龄普遍进入60岁,未来30年内“谁来种地”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未来的农业将会是什么样的农业?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在生物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等加持下,未来农业将是高新技术产业。相应地,农业经营方式、农机作业模式、乡村治理模式等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将发生深刻革命性的变革。这是时代给我们这一代人提出的重大课题。</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根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二、农业强国建设必须解决大国现代化的现实难题</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14亿人的大国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壮举。最突出的难题有两个,一是大量小农如何现代化,另一个是如何防止城乡割裂。</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农业要强,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必须强。这是大国现代化的独有难题之一。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大国小农是基本国情农情,小农生产有长达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的本源性制度,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生产方式,这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无法绕开的基本现实,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农业经营户2.07亿户,耕地面积20.24亿亩,种植户平均规模仅为10.5亩,约相当于欧洲国家的1/20、美国的1/200。在农业强国路上,我们没有先例可循、他路可走,必须克服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弱势,趟出一条独有的“大国小农”式的农业强国之路。这些年发展的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管理理念导入小农户,是一个好路子,值得认真总结。</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农业要强,城乡二元结构必须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世界各国大都经历过工业发达、农业落后和城市繁荣、乡村凋敝的阶段。欧美、日韩等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通过“乡村更新”、“新村运动”等举措,加大农业农村发展投入,解决了农业农村发展不足的问题。拉美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取得显著成绩的时期,未能及时调整工农城乡关系,在工业化发展水平不协调、城市承载能力不匹配的情况下,快速地把农村劳动力往城市里赶,搞“拔根式”城镇化,导致陷入难以逆转的“城镇化陷阱”。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遵循“两个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在我国拥有近十四亿人口的国情下,不管理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顺应农村劳动力宜城宜乡流动的发展要求,构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工农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挖掘乡村内需的巨大潜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我国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三、农业强国建设要彰显中国特色</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农业强国建设既要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必须立足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strong>中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农产品需求。目前,中国很多农产品年消费量接近或高于世界各国出口量的总和,有些甚至高出数倍,靠国际市场是满足不了更不可能保障的,必须也只能依靠国内生产的稳定性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必须契合广大农民对共同富裕的美好向往。</strong>农业强国建设不仅意味着做强农业,还要繁荣农村,更要富裕农民。最重要的底线任务,就是要巩固拓宽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差别和收入差距,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让广大农民和广阔乡村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必须遵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则。</strong>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是塑造农业强国软实力的宝贵资源。要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建设宜居宜业人和村美的社会主义新乡村,构筑起农业强国建设丰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农耕文明亮色。</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strong>必须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strong>我国40多年的改革发展,创造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现代化的斐然成就,但也面临着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农业强国建设必须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延续以牺牲环境换发展成果的传统发展模式,要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农业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走生态低碳农业发展之路,让农业成为绿色产业,乡村成为宜居之地、城里人向往之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彰显中国特色,最根本的还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绝不动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最后,祝博览会和论坛取得圆满成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谢谢大家!</p>


返回列表